
- 书名: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
- 作者:米兰·昆德拉
- 前言
- 修订版前言
- 一、轻与重 1
- 一、轻与重 2
- 一、轻与重 3
- 一、轻与重 4
- 一、轻与重 5
- 一、轻与重 6
- 一、轻与重 7
- 一、轻与重 8
- 一、轻与重 9
- 一、轻与重 10
- 一、轻与重 11
- 一、轻与重 12
- 一、轻与重 13
- 一、轻与重 14
- 一、轻与重 15
- 一、轻与重 16
- 一、轻与重 17
- 二、灵与肉 1
- 二、灵与肉 2
- 二、灵与肉 3
- 二、灵与肉 4
- 二、灵与肉 5
- 二、灵与肉 6
- 二、灵与肉 7
- 二、灵与肉 8
- 二、灵与肉 9
- 二、灵与肉 10
- 二、灵与肉 11
- 二、灵与肉 12
- 二、灵与肉 13
- 二、灵与肉 14
- 二、灵与肉 15
- 二、灵与肉 16
- 二、灵与肉 17
- 二、灵与肉 18
- 二、灵与肉 19
- 二、灵与肉 20
- 二、灵与肉 21
- 二、灵与肉 22
- 二、灵与肉 23
- 二、灵与肉 24
- 二、灵与肉 25
- 二、灵与肉 26
- 二、灵与肉 27
- 二、灵与肉 29
- 三、误解的词 1
- 三、误解的词 2
- 三、误解的词 4
- 三、误解的词 6
- 三、误解的词 8
- 三、误解的词 9
- 三、误解的词 10
- 三、误解的词 11
- 四、灵与肉 1
- 四、灵与肉 2
- 四、灵与肉 3
- 四、灵与肉 4
- 四、灵与肉 5
- 四、灵与肉 6
- 四、灵与肉 7
- 四、灵与肉 8
- 四、灵与肉 9
- 四、灵与肉 10
- 四、灵与肉 11
- 四、灵与肉 12
- 四、灵与肉 13
- 四、灵与肉 14
- 四、灵与肉 15
- 四、灵与肉 16
- 四、灵与肉 17
- 四、灵与肉 18
- 四、灵与肉 19
- 四、灵与肉 20
- 四、灵与肉 21
- 四、灵与肉 22
- 四、灵与肉 23
- 四、灵与肉 24
- 四、灵与肉 25
- 四、灵与肉 26
- 四、灵与肉 27
- 四、灵与肉 28
- 四、灵与肉 29
- 五、轻与重 1
- 五、轻与重 2
- 五、轻与重 3
- 五、轻与重 4
- 五、轻与重 5
- 五、轻与重 6
- 五、轻与重 7
- 五、轻与重 8
- 五、轻与重 10
- 五、轻与重 11
- 五、轻与重 12
- 五、轻与重 13
- 五、轻与重 14
- 五、轻与重 15
- 五、轻与重 16
- 五、轻与重 17
- 五、轻与重 18
- 五、轻与重 19
- 五、轻与重 20
- 五、轻与重 21
- 五、轻与重 22
- 五、轻与重 23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2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3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4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5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6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7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8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9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0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1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2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3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4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5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6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7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8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19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20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21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22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23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24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25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26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27
- 六、伟大的进军 28
- 七、卡列宁的微笑 1
- 七、卡列宁的微笑 2
- 七、卡列宁的微笑 3
- 七、卡列宁的微笑 4
- 七、卡列宁的微笑 5
- 七、卡列宁的微笑 7
- 七、卡列宁的微笑 附录 人们一思索,上帝就发笑
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相关介绍
内容简介
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,让我们屈服于它,把我们压到地上。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,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。于是,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。负担越重,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,它就越真切实在。相反,当负担完全缺失,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,就会飘起来,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,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,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。那么,到底选择什么?是重还是轻?
米兰·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。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、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。但是,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,它是一部哲理小说,小说从“永恒轮回”的讨论开始,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,比如,轻与重,比如,灵与肉,它带领着我们思考——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?意蕴深远,读它,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,但又绝不枯燥。
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》是米兰·昆德拉的代表作,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,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: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、人性考察、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,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。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,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——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,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。
作者简介
米兰·昆德拉(Milan Kundera, 1929- ),捷克小说家,生于捷克布尔诺市。父亲为钢琴家、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。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,因为身处小国,“要么做一个可怜的、眼光狭窄的人”,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“世界性的人”。童年时代,他便学过作曲,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。少年时代,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。青年时代,写过诗和剧本,画过画,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。总之,用他自己的话说, “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,试图找到我的方向。”50年代初,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,出版过《人,一座广阔的花园》(1953)、《独白》(1957)以及《最后一个五月》等诗集。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。最后,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,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,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。
短评
生命之“轻”之所以不能承受,是因为会思考的人自己把事情搞得太复杂。幸福只是人对重复生活的简单追逐,天堂只是人对“不想为人”的设计,宗教只是精神上无家可归的人为灵魂寻找的归宿,思想只是人主动带给自己的枷锁。肉身轻如鸿毛,不堪生命之轻的灵魂们是那么羡慕一条垂死的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