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 书名:太白阴经
- 作者:李筌
-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序
- 卷一人谋上●天无阴阳篇
- 卷一人谋上●地无险阻篇
- 卷一人谋上●人无勇怯篇
- 卷一人谋上●主有道德篇
- 卷一人谋上●国有富强篇
- 卷一人谋上●贤有遇时篇
- 卷一人谋上●将有智谋篇
- 卷一人谋上●术有阴谋篇
- 卷一人谋上●数有探心篇
- 卷一人谋上●政有诛强篇
- 卷二人谋下●善师篇
- 卷二人谋下●贵和篇
- 卷二人谋下●庙胜篇
- 卷二人谋下●沉谋篇
- 卷二人谋下●子卒篇
- 卷二人谋下●选士篇
- 卷二人谋下●励士篇
- 卷二人谋下●刑赏篇
- 卷二人谋下●地势篇
- 卷二人谋下●兵形篇
- 卷二人谋下●作战篇
- 卷二人谋下●攻守篇
- 卷二人谋下●行人篇
- 卷二人谋下●监才篇
- 卷三 杂仪●授钺篇
- 卷三 杂仪●部署篇
- 卷三 杂仪●将军篇
- 卷三 杂仪●阵将篇
- 卷三 杂仪●队将篇
- 卷三 杂仪●马将篇
- 卷三 杂仪●监人篇
- 卷三 杂仪●相马篇
- 卷三 杂仪●誓众军令篇
- 卷三 杂仪●关塞四夷篇
- 卷四 战具●攻城具篇
- 卷四 战具●守城具篇
- 卷四 战具●水攻具篇
- 卷四 战具●火攻具篇
- 卷四 战具●济水具篇
- 卷四 战具●水战具篇
- 卷四 战具●器械篇
- 卷四 战具●军装篇
- 卷五 预备●预备总序
- 卷五 预备●筑城篇
- 卷五 预备●凿濠篇
- 卷五 预备●弩台篇
- 卷五 预备●烽燧台篇
- 卷五 预备●马铺土河篇
- 卷五 预备●游奕地听篇
- 卷五 预备●报平安篇
- 卷五 预备●严警鼓角篇
- 卷五 预备●定铺篇
- 卷五 预备●夜号更刻篇
- 卷五 预备●乡导篇
- 卷五 预备●井泉篇
- 卷五 预备●迷途篇
- 卷五 预备●搜山烧草篇
- 卷五 预备●前茅後殿篇
- 卷五 预备●衅鼓篇
- 卷五 预备●屯田篇
- 卷五 预备●人粮马料篇
- 卷五 预备●军资篇
- 卷五 预备●宴设音乐篇
- 卷六 阵图●阵图总序
- 卷六 阵图●风后握奇垒篇
- 卷六 阵图●风后握奇外垒篇
- 卷六 阵图●太白营图篇
- 卷六 阵图●偃月营图篇
- 卷六 阵图●阴阳队图篇
- 卷六 阵图●教旗篇
- 卷六 阵图●草教图篇
- 卷六 阵图●教弩图篇
- 卷六 阵图●合而为一阵图篇
- 卷六 阵图●离而为八阵图篇
- 卷七 祭文、捷书、药方●祭文总序
- 卷七 祭文、捷书、药方●禡牙文篇
- 卷七 祭文、捷书、药方●禡马文篇
- 卷七 祭文、捷书、药方●祭蚩尤文篇
- 卷七 祭文、捷书、药方●祭名山大川文篇
- 卷七 祭文、捷书、药方●祭风伯雨师文篇
- 卷七 祭文、捷书、药方●祭毗沙门天王文篇
- 卷七 祭文、捷书、药方●露布篇
- 卷七 祭文、捷书、药方●治人药方篇
- 卷七 祭文、捷书、药方●治马药方篇
- 卷八 杂占●杂占总序
- 卷八 杂占●占日篇
- 卷八 杂占●占月篇
- 卷八 杂占●占五星篇
- 卷八 杂占●占流星篇
- 卷八 杂占●占客星篇
- 卷八 杂占●占妖星篇第
- 卷八 杂占●占云气篇
- 卷八 杂占●分野占
- 卷八 杂占●风角
- 卷八 杂占●五音占风
- 卷八 杂占●鸟情占
- 卷九 遁甲●遁甲总序
- 卷九 遁甲●向背择日
- 卷九 遁甲●推五星所在法
- 卷九 遁甲●推恩建黄道法
- 卷九 遁甲●推亭亭白奸法
- 卷九 遁甲●出师安营
- 卷九 遁甲●闭六戊法
- 卷九 遁甲●玉女闭局法
- 卷十 杂式●元女式
- 卷十 杂式●察情胜败篇
- 卷十 杂式●主客向背篇
- 卷十 杂式●推神煞门户篇
- 卷十 杂式●龟卜篇
- 卷十 杂式●山冈营垒篇
- 跋
《太白阴经》相关介绍
作者简介
李筌,身世不详,唯《集仙传》称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,仙州刺史。又《神仙感遇传》云,筌有将略,作《太白阴符》10卷,入山访道,不知所终。《太白阴符》当即此书。此书分人谋、杂仪、战具、预备、阵图、祭文、捷书、药方、杂占、遁甲、杂式等篇。先言主有道德,后言国有富强,内外兼修,可谓持平之论,与一般兵书以权谋相尚者迥异。杜佑《通典》"兵类"取通论二家,一为李靖《兵法》,一即此经。可见其为时人所重。传世版本主要有《墨海金壶》据影宋抄本、《守山阁丛书》据旧钞残本辑补,皆为10卷,《四库全书》本作8卷。
内容简介
《太白阴经》是一本为将帅增益心智、启迪韬略的兵书。成书于社会剧烈动荡的中唐时期,具有总结“安史之乱”作战经验的性质。作者借“释古”指斥时弊,强调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,并进行了富有逻辑的论证,阐述了有关治军和战争指导等个性鲜明的军事见解。
短评
“此符凡三白言,一百言演道,一百言演法,一百言演术。上有神仙抱一之道,中有富国安民之法,下有强兵战胜之术,皆内出心机,外合人事。”赵宋将从中驭的阵图作战,大抵是李筌兵书之反动。宋神宗宣称:“今论兵者,俱以唐李筌《太白阴经》中所载阵图为法,失之远矣。朕尝览近日臣僚所献图,皆妄相惑,无一可取。……。李筌之图乃营法,非阵法也。朕采古之法,酌今之宜。曰营曰阵,本于一法而已。止曰营,行则曰阵。在奇正言之,则营为正,阵为奇也。”(《长编》卷260,熙宁八年二月戊寅条)如此迷之自信,灵州大败与永乐城之殇也就在所难免。